可以穿到很多想穿也穿不到的東西


而偶的手工偶裝技術,是來自現任師傅譚的爸媽,以下簡稱譚爸媽好了。
譚爸是隨國民黨來臺的一代,可能也是中華民國在臺灣後,開始作商業偶裝的第一批人,
有很多大家熟悉的企業卡通造型,其實都是出自譚爸媽之手。

譚爸初來臺曾在公車處任職一段不算短的時間,
發生許多大人的故事後,前往泰國經商(而且是作開餐館的生意!黑暗料理嗎?),
認識了潮州移民二代譚媽,在曼谷居住到師傅譚三歲,才再度遷移回臺北。那時是民國七十年代。
(跟主旨無關小資訊,此時譚爸會說的話已包括:廣東話、福州話、潮州話、北京話、臺灣話跟泰語。)

譚爸媽為何在臺北選擇以手工為業?
由於他們都不在了,據師傅譚回憶,應該是應開設服裝出租公司友人請託,
才開始協助製作偶裝、飾品配件和各種道具,連舞龍舞獅的龍頭都曾製作過。
譚爸負責造型骨架,譚媽負責上毛車縫,家中客廳一直是工作室狀態,
師傅譚就自己在屋前空地或出門去找鄰居玩。
而友人公司就在西門町傳說中的中華商場,譚爸會帶著師傅譚去交貨,順便逛街串門子。

譚爸媽的手藝是無師自通,當年也不是個版權概念嚴謹的時代,
現在回頭去看,不少作品其實都頗具一番神秘風情。
是否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,養成了師傅譚個人對B級風格的喜好,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,
不過這暫時非本系列想關注的主旨。

遺傳雙親對手工藝的不排斥,師傅譚從小也就喜歡美術,
還沒考慮過太多未來職業取向,就在國中美術老師的建議下,
選擇了不用參加聯考的復興美工作為升學管道,
就此踏上一條名為美的羊腸小徑,進入高職三年每天趕作業跟不時被老師撕作業的快樂時光。


如果以下照片牽動起大家小時候對偶裝的回憶,也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絲頁來留言分享~


圖說之一:師傅譚可以穿到很多小朋友想穿也穿不到的東西。

















圖說之二:後面有隻老虎,他正在看你。









((圖說之三:這應該也需要圖說,他應該是米老鼠。))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